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新闻资讯  >  正文

“大唐诗路 秦晋和合”研学旅行之三:八仙宫 雨中寻访千年道观

来源:望潮新闻      发布时间:2024-07-25      点击数量:

image.png

连日大雨过后,7月8日这个早晨,天空仍然阴沉沉的,细雨绵绵,不时大雨如注。我们考察团一行人撑着伞,来到了西安最大的道观——万寿敕建八仙宫。此行在西安驻足最久,古城夜景的唐风自然夜夜熏醉,阴雨绵绵一点不减我们的出行痴愿。就着阴雨的味道,现代都市的喧嚣似乎也褪去不少。

image.png

王正/摄

踏入古朴的山门,“万寿八仙宫”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雨水顺着匾额缓缓流下,如同岁月的泪痕滑落。雨雾中的宫观显得格外幽深静谧,雨汽蒙蒙,不经意间带我们穿过时空的长廊,带回那个仙人肆意、道法隆盛的年代。

image.png

胡正武/摄

悠久历史,沧桑巨变

八仙宫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初名昊天观。历经宋元更迭,先后易名为万寿观、万寿宫。到了明清时期,因祀奉八仙而得名八仙宫,与万寿宫并称。

宫观几经劫难。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时,八仙宫又遭焚毁。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得以重建,奠定了现今的主体格局。有清一代,八仙宫成为西安地区最重要的道教活动中心之一,香火鼎盛。

image.png

王正/摄

近代以来,八仙宫也未能幸免,饱受沧桑。1956年,它被列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好景不长,动乱期间,宫观再次遭到严重破坏。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修缮恢复。2006年,八仙宫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风霜严相逼,却未能摧折这座道观的风骨。

长安酒肆:仙缘始处

漫步雨中,我们一行首先来到一处广场,右侧一方碑文立即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上书“长安酒肆”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雨水将碑文润湿,更显古朴。这不起眼的碑文,却是道教史上著名的“黄粱一梦”故事发生地,传说中吕洞宾与钟离权相遇之处。吕洞宾与钟离权相遇的传说不下3处,但我们更愿相信长安酒肆才是那个最好的相遇。

image.png

胡正武/摄

站在碑前,雨声淅沥,仿佛能看到千年前那个“长髯碧眼”的道人与失意读书人在雨中对酌畅谈。这个充满道教奇幻色彩的故事,在这座雨中古都找到了最适宜的栖息地。大唐长安,唯有它能承载起我们对那个时代最浪漫的想象。

酒肆,市井中的烟火气,恰恰符合了我们对仙人游戏人间的想象。这是中国式的宗教浪漫,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佛教都不尽相同。道教与生俱来的世俗性,即使最后终极理想是飞升成仙,却仍有许多仙人羡慕人间的烟火气,愿意偷偷来到凡尘。酒肆,正是人间最具烟火气的场所,也是“黄粱一梦”这个寓言最好的发生地。

根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五的记载,唐末年间,吕洞宾在此邂逅钟离权,也开启了他的证道之旅。细读《金莲正宗记》中的描述:“髯者亲爨,先生因就日负暄,不觉睡着,梦举进士,登科第,历任显官。”这个广为流传的“黄粱一梦”故事,富有太多的生命思考,既可以视作道教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也可以理解为对庄子“梦蝶”意境的另一种诠释。

钟离权,号称“正阳子”,被视为全真道的祖师之一。据《金莲正宗记》记载,他曾任职至“左谏议大夫”,后因某事被贬为南康知军。这段曲折的仕途经历,或许正是他看破红尘、追求大道的转折点。

而吕洞宾,字号“纯阳子”,其生平更是充满传奇色彩。《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他“贞元十二年丙子四月十四日,生于林擒树下。少聪敏,日诵万言。”这样的描述是典型的道教仙传叙述风格,《列仙传》《神仙传》记载的不下百位修道成仙的仙传叙述俯拾即是,但也对得起我们对这位传奇道人的浪漫想象。

在这个看似平常的酒肆中的偶遇,钟离权传授吕洞宾的不仅是“长生真诀”、“赤符玉篆”、“金科灵文”等神仙法术,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正如《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中所言:“闭气养息,一阴而已。饶经万劫,终落空亡。”这种对纯粹道教早期养生之术的批判,喻示着新的道教时代的到来,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吕洞宾被后世全真道尊为“祖师”。这段师徒情缘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他们开创了“金莲正宗”一脉,为全真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正如《金莲正宗记》所言:“自尔以来,全真教法渐有纶绪,故可以为金莲正宗第二祖也。”

站在这块意味深长的碑前,我们不禁对这位传奇仙人的逍遥襟怀生出无限向往。想起吕洞宾的诗句“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仿佛看到他游历人间的潇洒自在。

古馆巡礼:仙凡之间

image.png

王正/摄

雨势时大时小,我们沿着中轴线缓步而行,三清殿的轮廓在雨雾中渐渐清晰。殿宇高大巍峨,飞檐翘角,仿佛要直冲云霄。殿前香炉中袅袅青烟升腾而起,与雨雾相接,恍若天人之际已然相通。

image.png

高平/摄

踱步入殿,暂时躲避了雨水的侵袭。三清尊像端坐其中,神态庄严肃穆。抬头仰望,殿顶彩绘藻井流光溢彩,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匠人们对道法真谛的理解。

信步来到八仙殿,但见八位神仙形态各异,或坐或立,或笑或思。铁拐李的拐杖似乎还在滴着甘露,汉钟离的羽扇仿佛正在摇动,送来阵阵清凉。韩湘子的笛声似乎还在殿中回荡,何仙姑手中的荷花仿佛散发着淡淡幽香。在这里,仙凡之别已然模糊,人神之界不再分明。

image.png

高平/摄

凝视着这八尊栩栩如生的画像,思绪再次穿越千年,回到了那个神仙显迹的年代。八仙故事源于民间,经年累月的流传,终被道教吸纳,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般演变,恰似眼前的雨雾,将仙凡二界的界限渐渐模糊。

细细品味,便觉八仙故事蕴含着中国人对神仙的独特想象。他们既有超凡脱俗的法力,又不乏烟火气息。吕洞宾的剑光灼灼,铁拐李的拐杖生辉,何仙姑的荷花吐芳,无不彰显着古人对道教仙人的浪漫想象,也寄托着普通百姓对公平正义的宿世追求。

image.png

高平/摄

“仙”者,“人”旁加“山”。八仙故事中,这些得道之人常常游历人间,济世度人。他们的形象,既是道教理想世界的具象体现,又折射出民间文化的涌动活力。在这座千年古刹中,道教与民间文化的深度交融,如同眼前的香烟与雨雾,缭绕升腾,相得益彰。

后院深处,一座小巧精致的吕祖阁静静伫立。阁中吕洞宾手持宝剑,剑锋凌厉。这利刃既可劈开修道成仙的层层迷雾直指大道,更可以斩断人间不平之事。它是道家求仙问道的指引,更是铲奸除恶、匡扶正义的利器。吕洞宾的形象所以千百年来为我们津津乐道,或许正是它体现了道教追求超脱与入世济人的双重理想,融为一体,光芒四射。

阁外绿树成荫,雨后的蝉鸣阵阵,与院中的丹炉遗址相映成趣。想那些苦心修炼的道士,曾几何时也在这炉前冥思苦想,企图参透长生不老之术。今日生命科学的终极理想,还有AI时代追求的数字永生,与古代道人的追求竟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对永生的向往,不会因时代交替而改变。

image.png

高平/摄

在这雨霁初晴的古老道观中,仙凡之间的界限愈发朦胧。八仙的传说与眼前的景象交相辉映,让人不禁想到:或许,仙凡之变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济苦救难”的善举里,在“与物无私”的襟怀中。

慈禧与八仙宫:晚清秘史

雨势渐小,我们来到碑廊,细细品读那一方方古朴的碑刻,不经意间,触碰到了另一段晚清“秘史”。秘而不秘,微小而已。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老太后仓皇西逃,辗转流落到西安。八仙宫也与她结下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缘分。

image.png

王正/摄

想象一下,或许是暮色苍茫的傍晚,一队狼狈不堪的车马缓缓驶入西安城。慈禧老太后,卸下了她华贵的盛装,难掩疲惫,也许她假装镇定的双眼未必满是惊恐与迷茫,但亡国的阴影终重负了她年迈浑浊的心灵。八仙宫道士的出现,也许为她这段苟活的短暂岁月注入一丝丝难得的喘息。香烟袅袅中,她未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希望之所以为希望就在于希望本身。

待风波平息,重返京城的老佛爷也并未忘记这段与她有患难之交的故地。她下令重修八仙宫,并亲笔题写“仙道遐昌”匾额。仙道未必永昌,永昌只是冀希望永昌的人的永昌。不过这位老佛爷不经意的这一举动却使得这座古老道观焕发了新生。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敕建八仙宫或许是她想借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给疲惫的内心世界寻找一个可以苟延残喘依靠的支点,或许想通过皇权的无声宣告以壮日渐干瘪的声威。或许也是慈禧内心的最后呐喊。经历了亡国灭种的威胁,即便是这位铁腕统治者,也难免对命运产生了敬畏。敕建八仙宫,既是对国运的祈盼,也是对自身命运的寄托。无论如何,即使依然身处专制权力的巅峰,也无法护佑她周全,她依然渴望着冥冥之中的神道庇护。

结语:千年道脉,绵延不绝

游览接近尾声,不知不觉雨已停了。雨后的八仙宫越发显得庄严神秘,但空气并没有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芬芳。我们一行也没有想象有仙人乘着祥云而来,与子邀游共赴蓬莱仙境。

离开时,耳畔似乎响起了卢照邻的一首《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

这首诗生动地刻画了长安城的繁华盛景。我们仿佛透过想象的翅膀,看到了那个车水马龙、富丽堂皇的长安城。唐代的长安所以让人向往,不仅是它的广袤疆域和显赫武功,更是它的雍容自信和开放热情。唯有开放而能包容的文化,才能创造出如此令人神往的盛世华章。包容是和合的不二之义。没有多元的“众”,“和”将不“合”。

这首诗更好地呈现了唐代长安的繁华景象。它描绘了长安街道上熙熙攘攘的景象,华丽的车马,盛装的贵族,以及城中的欢声笑语,生动地展现了长安作为帝国首都的繁荣和活力。

此行虽短,也未必触摸到了亦幻亦尘的那段尘封的仙缘。看着手中从宫中求来的签诗,或许签诗的妙处就在于给我们一个重回故地的内心期许,容得我们他日再访仙踪。正如《消摇墟经》中所言:“道不可以虚妄得,仙不可以诈伪成,惟贵夫真功实行也。”道教修炼的真谛,或许正在这样的雨中省思与实践中慢慢显现。

尾声:由秦入晋

结束古都西安的三天之行,这次未走西安站,没有听到那句熟悉的“您将要离开古城西安了,西安站全体工作人员,祝您旅途愉快”祝福,感觉总是缺点什么。遗憾是最好的告别。

接下来,我们一行将开启山西为期4天的游历。从西安北站高铁站出发,我们的山西第一站是首府太原。苏畅博士携夫人朱卉丹在太原非遗传承的林香斋备下盛宴等待我们。整晚自然宾主尽欢。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高平/摄

和合文化最早源于对饮食调和的认识。五味调和本身就是一种和合,太原的鲤鱼就是用山西闻名天下的山西醋来中和台州人不喜欢的土腥味。眼前的铜火锅更是绝妙,既是多种食材的调和,也是食材与器皿的调和。这种饮食之道,似乎也在诠释着中华文化中深邃的和合智慧。

从八仙宫的道教文化,到太原的饮食之道,我们的文化之旅在不断延伸,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着中华文明的脉络。明天,我们将继续探索山西的文化瑰宝,期待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发现更多令人惊叹的历史印记和文化遗产。

文:屈燕飞/图:考察团/审核:望潮新闻/责任编辑:和合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