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新闻资讯  >  正文

“大唐诗路 秦晋和合”研学旅行之二:楼观道源,华严法界,雁塔凌霄

来源:望潮新闻      发布时间:2024-07-20      点击数量:

image.png

7月7日,细雨如丝。考察团踏上寻访楼观台、华严寺与大雁塔的征程。雨雾笼罩的长安城,恍若一幅“渭水荡荡,终南翠峰”的水墨长卷徐徐展开,道教清虚与隐逸高致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

楼观台:道源流长,终南隐逸法

终南山巍然矗立于长安城南,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誉。古籍中记载,终南山又名太一山,也称地肺孔。终南山不仅以其自然之美闻名,更因其深厚的隐逸文化而备受推崇。史书中记载了众多隐居于此的高士,如种放“庐于终南山豹林谷之东”,柳晦“庐于终南山”。

正如裴航在《终南山》诗中所言:“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终南山不仅是隐士的乐土,也是“终南捷径”的发源地。这一现象让我们不禁思考古人在仕隐之间的选择,以及现代人如何在繁忙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image.png

4152fc993b013c10cc1dcf2ff8beea8.jpg 909efa8e46c8c6b967fa9139a1b4696.jpg

胡正武 摄

随着雨势渐大,考察团来到了楼观台。这里是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老子在此将五千言《道德经》授予尹喜。古籍记载:“楼观,盖道观之初也。”站在楼观台上,仿佛能看到当年老子与尹喜论道的场景。岑参诗云:“草楼荒井闭空山,关令乘云去不还,羽盖霓旌何处在,空余药臼在人间。”此刻,诗中意境与眼前景象交相辉映,“道法自然”的思想似乎在这阻隔中更显深邃。

我们一行对玉真公主甚是向往,“妾高宗之孙,睿宗之女,陛下之女弟,于天下不为贱,何必名系主号,资汤沐然后为贵”的铮铮话语,仿佛还在耳畔回响,诉说着她对理想世界的不懈追求。可惜新修的延生观暂停开放。细雨濛濛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玉真公主在此修道的身影。这位唐睿宗的第九个女儿李持盈,景云元年与姐姐金仙公主同剪发为女冠,进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从此在这终南山脚下潜心修道近半世纪。

虽未能亲至,插上想象的翅膀,似乎王维笔下的盛景跃然眼前:“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苏轼曾吟:“溪山愈好意无厌,上到巉巉第几尖。深谷野禽毛羽怪,上方仙子鬓眉纤。”诗中描绘的溪山野禽,与眼前雨中山色交相辉映,让人遐想当年玉真公主主持大型道教法会的盛况。雨丝轻拂,如同千年时光的帷幕被轻轻掀起,我们仿佛看到公主端坐堂上,诵读道经的庄严景象。此刻,老子“功成身退,天之道”的智慧,在这位唐代公主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9038e41c98d69ace18ef3c6fd2f0102.jpg

胡正武/摄

最后,考察团来到显灵山老子像前。雨势虽大,却挡不住团员们的探索热情。24米高的青铜巨像巍然矗立,威严中透着慈祥。站在老子脚下,仰望其面容,仿佛能听到“道法自然”的思想跫音在耳边回响。这尊2012年落成的巨像,将古老的道家智慧与现代雕塑艺术完美结合,成为古今交融的绝佳象征。

6d9f56a1e5e88a12082f69b82b77efc.jpg

王正/摄

登上山顶,眼前的景象令人屏息:层层叠叠的终南山若隐若现,近处清晰可见,远处则渐渐隐入云雾,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水墨画。一座拱桥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仙境般的意境。此时此刻,仿佛穿越千年,与王维、李白等古代文人并肩而立,共赏这天人合一的绝美景致。

不由自主地,王维的《终南山》在心中吟诵: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中的意境与眼前的景色完美契合,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才情与造化的神奇。这首诗仿佛为眼前的景象做了最好的注解,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终南山的隐逸文化完美融合。


华严寺:法界圆融,事事无碍

午后,细雨初霁,考察团来到华严寺。寺院倚靠少陵原,西望神禾原,恰似华严法界中重重无尽的景象。《陕西通志》称此地“一名华严川”,似乎冥冥中已注定此地与华严宗结下不解之缘。

7102e55901e6eb22a97d6d5f0e3de0c.png

胡正武/摄

寺内两座古塔最引人注目,乃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四祖澄观的舍利塔。澄观一生著述宏富,“凡著述所流传者,总四百余卷。大经前后讲五十余遍”。站在塔前,仿佛能感受到华严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圆融思想,万法一如,浑然天成。

d2b68c89ed2c0884270e47e30cdf65f.jpg

胡正武/摄

然而,岁月无情。华严寺曾毁于地震,后虽重修,“今仅存真如塔”。这何尝不是对“诸行无常”的最好诠释?华严宗所追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或许正蕴含在这沧桑变迁之中。


大雁塔:东西融通,慧灯长明

fba11fc864dbab7e050d0cf2436c8ab.jpg

高平/摄

日暮时分,考察团抵达大慈恩寺。与安静的华严寺形成鲜明对比,这里香火旺盛,充满生机。大雁塔巍然耸立,作为西安的地标,它不仅是玄奘西行求法的见证,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这座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的古塔,巍然屹立近一千四百载,仿佛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着中印文化的交融。雨雾笼罩下的大雁塔,轮廓若隐若现,愈发显得神秘庄严,仿佛诉说着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艰辛历程。

4790a7ec134928e274ab0d39fbfcd94.jpg

王正/摄

拾级而上,登临塔顶。雨帘中的长安城若隐若现,恍惚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唐朝盛世。唐中宗曾于此“时在重阳,群臣上菊花酒,上赋诗”。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到唯识宗“万法唯识”的思想,如梦如幻,古今交融,浑然一体。

ef140b89e18b072300d85ecf96d4be4.jpg 97d50add2d4e63be598024242009312.jpg

慈恩寺遗址出土的唐砖、风铎 高平/摄

大雁塔与玄奘大师渊源深厚。玄奘西行十七载,历尽艰辛,带回大量佛经,尤其是瑜伽行派的典籍,为唯识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史载大雁塔“层层中心,皆葬舍利不啻万颗”。这些舍利子,犹如佛陀智慧的结晶,照亮了中国佛教的发展道路。可惜舍利今仅存数颗。

f00eab674fe13fecc2f0f009d20f580.jpg b5d9655757f16a4b4b3281eb5a24b07.jpg

晨曦/摄

雨水顺着古老的砖瓦流淌,仿佛时光的低语,诉说着千年的沧桑。站在塔顶,望着雨中朦胧的城市轮廓,让人不禁想到了玄奘大师笔下“心外无境”的唯识妙谛。在这座承载了无数历史记忆的古塔中,我们似乎听到了玄奘大师诵经的声音,感受到了唐代长安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中心的繁荣盛况。大雁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连接古今、贯通中西的文化丰碑。雨中的大雁塔,更显得宁静深邃,仿佛默默守护着这座古城的记忆与智慧。

0ee592ed64820025f462e90a056b586.jpg

在塔顶看到纵观长安城的朱雀大街 高平/摄

细雨中,我们的“大唐诗路 秦晋和合”今日的研学之旅画上句点。从楼观台的“道法自然”,到华严寺的“法界圆融”,再到大雁塔的“会通中西”,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脉搏。道教的清静无为与佛教的圆融无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交相辉映,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

站在大雁塔顶,远眺雨雾中的古城,千年文明的光辉恍若在目。这光辉不仅照亮了过去,更指引着未来。和合之道,既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今人的追求。如苏东坡所言:“不惭弄玉骑丹凤,应逐嫦娥驾老蟾。”在新时代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我们需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传统,用创新的思维诠释经典,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文:屈燕飞 晨曦/图:考察团/审核:望潮新闻/责任编辑:和合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