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新闻资讯  >  正文

回望贤哲 | 桐江书院知多少?

来源:桐江论道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07-17      点击数量:

桐江书院 外景

仙居县桐江书院,始建于南宋,以桐庐之名雅称"桐江"。这座历史悠久的学府坐落于皤滩古镇与板桥村之间,北倚永安溪,东临鉴湖,西南有渊山、眠山、赤山依次环绕,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仙居的山水画卷之中。

桐江书院 正门

书院建筑群气势恢宏,包括正门、古朴的牌坊、别致的状元桥、雄伟的鼎山堂、庄严的大成殿,以及极具特色的古戏台等。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处处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给人以穿越时空的厚重感。 周围自然景观秀丽绝伦,青山葱郁,碧水荡漾,恍若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这般绝佳的地理位置不仅为桐江书院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更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静心求学、修身养性的理想环境。


江南第一书院

桐江书院素有"江南第一书院"的美誉,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积淀以及周围秀美的自然风光,使其成为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历史上有多位贤者与桐江书院关系密切。 桐江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书院是自北宋陈襄兴建县学后的仙居第一所民办书院,是方干的第九世孙方斲所建。


方斵 画像

方斵,字宗璞,号子木,是宋高宗绍兴年间东南儒学的代表人物,“在绍兴间,蔚为诸儒领袖,学者尊之,号曰韦溪先生”,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特科进士。 据郑鲤《韦溪先生祠堂记》载,方斵以方氏族产创办桐江书院,“旁置义田数十亩,以备四方来学膏火之费,一时文人荟萃”。书院北望永安溪,东临鉴湖,西南有道渊山、眠山、赤山三小山“峙立其前,状如鼎足”。由于方斲“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之中”,是“东南学者表正之师”,所以,桐江书院创办后,名闻遐迩,“四方之学士文人,负笈从游者尝踵相接。” 出自书院的仕宦儒者代之不乏其人,如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特科进士方一新;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武科进士方初;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武科进士方裕等。仙居名士吴芾及其门生陈庸等常与方斵交游,朱熹、王十朋等历史名人也曾到访书院讲学,并留有墨宝。

王十朋 画像

王十朋(1112年-1171年),乐清人,南宋第一位状元,曾负笈来游,并手书“东南道学世家”、“理学世家”两块匾额。


朱子 画像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在淳熙年间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及主管台州崇道观时,曾两次巡视仙居,在桐江书院留下“桐江书院”、“鼎山堂”两匾额。 据修编于清光绪年间《板桥方氏宗谱》载,朱熹不仅亲自到桐江书院讲学,还让自己的儿子也到此地求学,并作诗勉励。如下:  

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

宋 朱熹

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 

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 

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功夫。

 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 

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桐江书院在历代屡毁屡建,但儒学自此在仙居乡野间弦诵不息


宋元政权更替时,桐江书院曾遭到过兵燹。元代皇庆(1312-1313)年间,方氏族人方志道重建书院祭祀方斵以振家声,弘扬先祖办学之传统。

方志道,字成之,号兰亭,生平不详,当时大约有些文名,年轻时曾到过不少地方,在湖南永州至今还留有一首摩崖石刻诗,名为《高溪行》。在山下村南面的蟹坑岭上也有方志道的摩崖石刻诗,字迹刚劲浑厚,楷书阴刻,诗文为: 

“绿林锁雾气潜消,铁骑追风将独豪。端要摅忠期报捷,不须怀古事登高。右客湖广方兰亭寄兄桐庐九日怀古,时至元丁丑秋望,摩崖叶纯。” 

从诗里看,这是正在湖南游历的方志道在至元丁丑年(1277)重阳节时写给兄长的寄怀诗。

明朝时,又有方氏后人方世德继续购置义田,维持书院运转。诗人王明乐有诗记其超凡脱俗之环境:  

小桐江

明 王明乐

秋水蒙蒙浪正平,菰蒲深处小舟横。 

蓑披烟雨江天晓,笛弄芦花夜月明。 

懒把长竿频钓誉,不将玉饵去沽名。

酣歌欸乃乾坤阔,疑是严滩旧结盟。

王明乐,字汝韶,号善所,万历年间布衣,因其无望进入仕途,故用严子陵隐居不出的典故,极言其不求功名、终老乡野的散淡超脱之志。 清乾隆后期,桐江书院早已湮没多年,连绝大多数的方氏后人也茫然无知了。 据光绪《仙居县志·学校》载:“桐江书院,在县西四十五里。宋方斫本唐方干之裔,居台州,号韦溪。朱子因行部,为书‘鼎山堂’匾”。关于匾额,据同治九年(1870)三月王魏胜《重建桐江书院记》载,在同治年间,旧桐江书院虽毁于战火,但“二额真迹犹存”。故由板桥迁移去的方宅今天尚保存“鼎山堂”之真迹。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诗人张龙圻曾经来此寻访桐江书院遗址,还写了一首诗,表达对桐江书院的无限怀念与崇敬之情:

 鉴湖映月 

清 张龙圻

满目玻璃夜静时,天心水面两相宜。

菱花看向波中落,桂影才从镜里移。

 鹊结柳梢惊寒蝉,鱼潜萍毯畏垂丝。 

当年奇迹任人在,景仰先生百世师。 

民国期间,桐江书院曾改为祠堂,解放后改办为山下小学。 

书院虽遭毁灭性破坏,朱熹手书的“鼎山堂”匾额被藏至湫山乡方宅村,得以保存,而王十朋手书“东南道学世家”、“理学明宗”两匾被毁,柱上的对联或被凿空,或者涂上石灰得以保存。

undefined


近年来,借皤滩古街开发旅游的的契机,桐江书院得以修复,依稀重现了昔日风貌。 这里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学府,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的文化圣地,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文:桐江论道微信公众号/图:桐江论道微信公众号/审核:桐江论道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和合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