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合文化”实践队从临海出发前往天台和仙居,主要围绕“因缘和合”、“阴阳和合”、“政通人和”三个主题,踏上了和合文化魅力的探寻之旅。于佛道两教之间的文化交融和仙居“御史”文化间,探寻和合文化的起源、变化以及发展。通过脚下的足迹,眼前的实观,耳畔的聆听,内心的共鸣,逐步揭开和合文化的神秘面纱,体会台州“和合文化”的深层魅力,以传承、弘扬历史悠久而又流传至今的和合文化内涵。
一、因缘和合:明心而修身
山林间伫立的国清寺,蝉鸣声中的光影斑驳,寺门前酣然入梦的黑犬,实践队在袅袅烟雾间途经隋梅旁的小道,穿过罗汉堂,驻足于三贤殿中。郝金广老师立足于“和合文化”的主题和丰富的学识、经验,一路介绍着其间暗含的“和合”线索,其中着重介绍了和合二圣——寒山、拾得的由来与传说,使得队员们加深了对国清寺相关历史文化的理解,开始循着“因缘和合”间显露的“和合文化”线索探寻更加深刻的“和合”内涵。
“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
步入和合人间文化园,耳畔细致入微的讲解,展柜中陈列的“寿山石和合二仙摆件”、“玉雕和合二仙”等一件件历史文物,“一根藤”文化的底蕴,均诉说着“和合文化”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和丰富展现,以及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队员们深入了解“和合”二字的起源发展、“和合文化”的文化符号“和合二圣”或“和合二仙”,深刻感受和合文化的魅力。转而在幽静的智者塔院了解天台宗的历史文化,于湛然大师的笔下和老师的讲解中感受“和合圆融”的别样魅力。

实践队员们于和合人间文化园听老师讲解
二、阴阳和合:炼身而修心
穿过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抵达桐柏宫,从道家的文化中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合文化”。闻紫阳殿中紫阳真人张伯端生平,在三清殿外远观仪式,驻足于台阶上看碧水蓝天青山一色,在老师的讲解中感受道家“阴阳”之道中蕴含的“和合”哲学。道教的阴阳和合由炼身而修心,佛教的因缘和合则由明心而修身,最终都能够实现身心的和合安泰。队员们也深刻理解了天台佛道文化间的交融与其间展现的“和合文化”存在的差异。
午后时分,在蝉鸣声中沿着石阶而上,逐渐步入隐秘的山间,看着“寒岩洞天”的岁月痕迹,“似我何由界,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队员们在郝金广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诵读了十首寒山诗,品味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加深了对“和合文化”的体会与感悟,同时也为天台的探寻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三、仙居“御史”:追求“政通人和”
7月3日上午9时30分,以“政通人和”为主题,实践队队员们在郝金广老师和张燕老师的带领下抵达仙居桐江书院,在书院前留下合影。在与冯菡老师会面后,队员们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桐江书院”。

实践队在桐江书院前的合影
走过“状元桥”,仰望蓝天之下高大的苦槠树,步入古老而又现代的建筑,学习作揖礼,观千年书香古韵,闻书院在时代发展间的兴衰史。在古声古韵间,深刻了解朱子、王十朋与桐江书院的历史渊源,于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中看到教育的践行。
随着飞鸟的灯影,“绳愆纠谬”四字映入眼帘。迈过门槛,探索“御史之源”,了解“御史”制度的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强化、严密的过程,知晓御史“回避本籍”“重罚厚赏”“严苛选任”的职权特征。队员们在展板资料、文物陈列与影像介绍中一点点加深了仙居“御史”对“政通人和”的不屑追求。
午间,实践队全体成员与冯老师一行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学习,探讨了关于“文化传承”的相关话题,队员们感悟颇深,深受启发。此后队员们有幸受到盛情款待,共进午餐。
四、下汤文化
实践队全体成员在午后修整后,来到“下汤考古工作站”。队员们通过展柜文物和老师的讲解,学习考古文化层的时代划分和结构示意图,通过生动的视频,学习“如何区分野生稻还是栽培”,了解渔猎采集的工具,在一片片拼合的陶片中了解先人的制陶工艺和远古的仪式,求索下汤文化中的魅力。队员们收获颇丰,圆满完成仙居的探寻之旅。

实践队在下汤考古工作站
队员们通过天台和仙居的探寻之旅,在袅袅烟雾间认识“因缘和合”,在青山绿水中了解“阴阳和合”,在书院古香和历史古迹中看到“政通人和”。我们的步履仍在继续,旅途仍然还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