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200余年前,在天台的寒石山,住着一位特别的诗人。他杖藜行歌、醒时作诗,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唐诗之路”。他就是在天台隐居70余年的寒山子,与国清寺僧拾得并称“和合二圣”,是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
而今,后人循着寒山子的足迹,踏上天台的土地,重走诗人当年走过的路。寒山子当年的栖居之地寒岩洞,岁月不改其貌,仿佛仍在诉说着一段段人地和合、人际和合、身心和合的往事。

寒山与和合源流
和合文化虽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但实际上,中华民族讲究和合,由来已久。
夏商周三代,先民在台州繁衍生息,当时此地主要是越人的聚集地;秦汉之际,越人不断外迁,中原移民开始流入。从那时起,多元文化的交融重铸,成了千百年来台州文化的主旋律。
天台山麓的灵秀之气,最终催生了和合文化的璀璨绽放。明清时期,儒释道三教在天台山实现圆融共生,民间更将寒山、拾得奉作“和合二仙”,使其成为百姓心中和合美满的吉祥符号。
寒山子因隐居天台寒石山而自号寒山。台州是寒山的“第二故乡”,相传他约30岁入天台,在此隐居70多年,历经由儒入道、又由道入佛的精神探索。
隐居在“下危须策杖,上险捉藤攀”的寒岩山,寒山子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平日里独自栖居寒石洞中,“养命餐山果”与身旁的山水对话,在岩石树干上写诗,生活虽然清苦,但也充满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寒山子一生创作约600首诗歌,流传至今的只有300余首。他的诗作大多不拘格律,传达的是身心和合、天人和合、人际和合的独特意境。
寒山在隐居期间,常去国清寺问道、问禅,结识了拾得、丰干等人。寒山与拾得亲如兄弟,他们一个是浪子,一个是弃儿,两人非亲非故、萍水相逢,却以诚相待、患难与共。寒山“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拾得也曾作诗相和,“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
曾在科场失利、遭受亲人冷落,漂泊异乡的寒山子,在天台山隐居的70多年时光中,最终达到了身心和合。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敕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也成为了民间信仰与民间崇拜的象征。
古韵新生的和合地标
近年来,天台致力于和合文化基因解码及文化标识建设工作,充分挖掘遍及城乡的和合文化元素,将和合文化基因串珠成链,让历史的脉络熠熠生辉。位于天台县城西约30公里处的寒山景区,又称“寒石山”“寒岩”。自明岩至寒岩,峭壁如城嶂,绵亘十里,起伏逶迤,状若巨龙欲飞,被誉为“十里铁甲龙”。去年9月底,经改造后的寒山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以往只能远观的悬崖峭壁,自此之后可供游客登山览胜,近距离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

华丽变身的寒山景区,依托寒岩明岩独特的山水及人文环境,以“探游寒山径、自乐平生道”为主题,将小品设计融入寒山子文化,并以对应主题诗词为线索,通过标识标牌、竹简、石刻、地刻等方式,生动展现和合文化的魅力。步入景区,拾阶而上,游步道两侧巨石累累,蔚为壮观。这里的巨石,或遥遥相望,或紧紧相连。穿过一片“和合石林”,面前有两条游线可供选择,往寒岩洞方向的路线,步行约需三四十分钟,往另一方向走大环线,需要走上三个多小时。寒岩洞,作为寒山景区的精华所在,也是寒山子当年栖居之所。洞口有巨石,平坦光洁,名为宴坐石,寒山子与丰干、拾得曾在此地赋诗吟咏,伴清风与明月,留下了一段佳话。如今,这一与古为新的和合文化地标,逐渐“出圈”。

去年,央视音乐综艺《会唱歌的院子》节目组来到寒岩洞,在神山秀水间寻找音乐创作的灵感,让岩洞化身为天然的音乐厅。今年春节期间,寒山景区作为天台山景区“祈福过大年”系列活动的点位之一,设置“寒山子办事处”集章点,并以古筝、洞箫雅音迎客。天台山越野寒山速攀、亲子跑活动,以“文旅+体育”的形式为寒山景区赋能。 未来的寒山景区,将通过资源挖掘与保护、游线梳理与拓展、设施整治与提升、文化展示与传承,形成一条融寒山隐逸文化和立体游览体验于一体的山水文化景观带,实现从观光到体验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