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桐江论道”第十讲“从人物画到山水画:儒道思想对中国绘画理论变迁的影响”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台州儒学院主办,讲座邀请了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尤煌杰担任主讲嘉宾,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潘小慧担任与谈嘉宾,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台州儒学院院长何善蒙担任与谈嘉宾,浙江省委党校讲师、台州儒学院副院长叶达担任主持人。
讲座围绕“儒家思想的美学观”“道家思想的美学观”“人物画的画论:顾恺之与谢赫”“山水画的画论:郭熙与荆浩”“人物画到山水画的转向”五个部分展开。尤教授指出,无论儒家哲学或道家哲学,都没有一种关于如何制作艺术品或纯粹鉴赏的理论,也就是说儒家和道家没有如同西方哲学意义下的美学理论。这种生活态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不是唯美的,而是兼容智慧与德行的审美观。这种源自哲学思想的审美观,到了魏晋时期才走向与艺术家的结合,画家与音乐家都意识到自己的艺术理论背后需要一种人生哲学的理论来支持,触发了相关绘画与音乐美学理论的萌发。通过对顾恺之、谢赫、郭熙和荆浩等人作品的梳理和解读,可以看到中国绘画理论开始于人物画的画论,后来却转向山水画的画论。在这个转变的时机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对当时艺术家的创作技术和理论基础,产生过关键性的影响。

在与谈环节,潘教授指出,与西方“为艺术而艺术”理念相比,中国的审美更关注背后的生命哲学与人文关怀,往往在画作中融入人的踪迹,体现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境界。对于艺术在技法与理念上的不同,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并不需要一较高下,关键在于能否启迪个体的审美体验和生命成长。

何教授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从人物画到山水画的转变是否代表从儒家向道家艺术精神的转化,以及两者山水画在艺术精神上的差异;关于求真的观念,中国艺术追求的“真”与西方“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是否有本质区别;佛教进入中国后对艺术的影响,如何将佛教艺术放入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中考察,特别是佛教对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影响。

本次讲座系统呈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作为一种生命哲学,是如何逐步推动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儒道两家思想中对自然、人性及宇宙的深刻理解,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绘画注入了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