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4 年 11 月 2 日,“ 2024 和合文化全球论坛”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举行。与会中外嘉宾围绕论论坛主题“和合文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展开讨论,其中理论学术创新分论坛以“和合共生,推进中华文明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和合文化学术高峰会”与“和合文化学术交流”的形式,追溯和合文化脉络源流,探索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为打造中国自主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2024和合文化全球论坛”;和合共生;人类文明新形态;综述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当前世界地缘冲突加剧、贸易纷争不断的国际形势下,以“和谐、和平、中和、汇合、融合、联合”为内涵的和合文化,无疑可以为化解国际分歧与冲突、寻求和合共生提供智慧借鉴。有鉴于此,2024年10月31日—11月3日,以“和合文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2024 和合文化全球论坛”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隆重召开。本次论坛在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外文局的指导下,由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天台县委、天台县人民政府承办,邀请了来自全球 30 多个国家的近300位中外嘉宾深入开展文明交流对话,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本次论坛同时举办五个分论坛。其中“和合共生,推进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理论学术创新分论坛”由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台州学院主办,台州市社科联、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承办,采用“和合文化学术高峰会”+“和合文化学术交流”的模式,为社会各界和合文化研究创造了重要交流平台和机遇。
台州学院党委书记朱坚作为分论坛主持人开篇提到:“本次分论坛,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推动和合文化的传承、研究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潘军明在致辞中,就深化和合文化理论学术创新提出三个聚焦:聚焦溯源研究,深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和合精髓;聚焦和合实践,充分提炼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聚焦创新转化,推动以和合文化感召引领时代发展。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在致辞中强调从系统谋划、开放合作、宣传普及三个方面入手,做好和合文化解码、融通与出海的文章。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陆彩荣在接受“天台山和合文化基金会顾问”聘书时发表感言强调,只有当和合文化、和合思想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候,世界才会更加美好。而如何让和合文化、和合思想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涉及和合文化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问题。
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吕克军在会上推介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书。该书第一部分聚焦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对中华和合文化进行了学术梳理,对和合文化内涵进行了理论总结。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华和合文化的新时代转化和创新,阐述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和合文化在新时代各领域中的实践转化。第三部分择取浙江、台州、天台为样本,阐述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台州作为儒道文化、海商文化、和合二圣文化的重要萌发地,对和合文化的发展所起到的潜移默化作用。该书的首次发布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更为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峰会特别邀请了五位嘉宾进行主旨报告。山东大学郭武教授作《道家道教的“和合”思想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报告,他以自己2024年5月21日在联合国举办“世界文化多样性——老子道学文化”国际高峰论坛的经历为例,认为不管是先秦道家的老庄、史伯,还是之后道教一些关于中和、和合的表述,都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诠释和合学、和合文化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回应联合国关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主张,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彭永捷教授作《和合文化研究的创新路径与学术布局》的报告,他就天台如何依托深厚的和合文化资源打造和合文化研究的中心和高地问题,给出了贵州孔学堂、湖南岳麓书院和山东曲阜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三个参考案例。就和合文化的创新发展问题,彭教授从和合文化的基础研究、中介研究、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现实问题试点和对策研究、理论总结等方面作出了回答。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李勇刚副教授作《和合文化: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的报告,他介绍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背景,强调了新时代呼唤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李教授认为人或者人群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而恰恰是在对人或者人群的理解上,和合文化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视域,进而影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陈立旭教授作《和合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运用》的报告,他认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浸润于深厚的中华和合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最鲜明的底色就是中华和合文化。现代化可以有多种模式,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和而不同地和谐共存,如此可实现不同文明的和合、互鉴与包容。
温州市和合文化促进会会长柳升高作《推动和合文化当代实践,努力营造和美与共幸福生活》的报告。他以温州和合文化实践案例为内容,阐述了温州通过“六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团、进家庭)等推广宣传活动,使和合文化的思想精髓在温州社会各界被广泛接受,努力推动其纳入党委政府的决策和现代治理体系中的过程。
五位专家从和合文化的文化自信、创新路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治国理政、实践应用等多个层面和维度作了论述,为与会者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启发和思考。
“和合文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分组交流,主要围绕和合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和合文化与社会治理、和合文化的国际传播等不同面向,展开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考与研讨。
围绕和合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吴宁教授、梅飒研究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和合”文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充分汲取了和合文化中关于治国理政的精髓,将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特征,突出了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复旦大学石一琨博士《和合共生:中国数字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与实践主张》认为,“和合共生”理念的中国数字文明建设,在人类物质与精神进步的基础上,摆脱了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物的依赖性”和异己化的世界,真正走向“人的自由个性”和本质复归,应成为人类迈向文明新形态的理念引领与实践向路。北京林业大学张珑凡、北京师范
大学邢海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逻辑必然、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契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遵循生态优先原则、节约集约原则、绿色低碳原则,在实践路径上催生出生态治理的基本范式。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李金花《“和合”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创造性实践与时代发展》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和合文化进行了不同时代的衔接和实践发展,呈现了中西合璧文化的交互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和合而兴的社会观、和实生物的发展观、和美与共的世界观,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和时代力量。
围绕和合文化与社会治理,乌兰察布市中级人民法院鲁国文、曹晨光、王哲《和合与共生: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乡村善治的司法治理进路探寻》认为,乡村善治的系统实现影响着全社会的稳定繁荣,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党的群众路线、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和提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应当通过党建引领、调判结合、和合解纷、协同联动、多维共治为进路,实现乡村善治的和合与共生。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发言代表陈麓因《和合文化视域下柔性司法的实践考察和规范探索》认为,柔性司法就是以“和合”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基础,保证司法在律令、程序、执行等基本“硬件”刚性的前提下,以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营造社会和谐伦理氛围为终极价值追求的司法模式。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朱露露《整合—场域—机制:和合文化与基层协商民主互嵌逻辑分析》认为,基层协商民主在社会整合、场域发展、机制完善方面与和合文化存在着实践互嵌,从“整合—场域—机制”框架分析和合文化与基层协商民主的互嵌逻辑,对于推动和合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六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正和《和合经济:以和合文化赋能民生商家》探讨了和合文化在当代经济社会中的价值转化,通过分析和合文化的内涵、和合经济的概念框架,论述了和合经济对民生改善和实体商家赋能的作用机制、实现路径、有机联系及其对改善民生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中共天台县委党校王俊《和合理念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以天台县为例》认为,和合文化蕴含的“和谐统一、和合共生、共同参与、同步发展”理念能够消弭文化遗产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有助于我们实现文化遗产的多元共融,形成有效的保护策略,提升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从而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张朝红《新时代天台山再现海上丝
路和合茶路源头地辉煌的途径探索——让天台茶重新走入世界茶的“核心圈”》认为,天台山有着璀璨的和合茶文化历史,是东亚茶及茶文化的重要输出地。新时代要让天台茶重新走入世界茶的“核心圈”,需要正视当前的不足,加强茶产品及茶文化的跨界输出,打造新时代“一带一路”和合茶文化传播高地。
围绕和合文化的国际传播,独立学者任光宇《〈老残游记〉:中西文化高超境界的和而不同》以《老残游记》为文化传播视角,认为它是中国近代鲜见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高度结合的文化经典,对于中国和人类文明的走向、发展和升华,具有启示意义和研究价值。华东师范大学陈虹教授、张文青博士《和合善治:中国特色战略传播的理念创新》提出从虚实混融的战略空间、多维交织的战略主体格局、战略渠道的协同网络、基于和合价值观的战略叙事、战略受众的效果与反馈五个维度构建和合善治的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从而为达成国家战略目标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战略支撑。中共缙云县委党校尤永盛、中共嘉善县委党校魏姣《和合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海外传播机制研究》着眼于中华文明与和合文化的创新、发展、传播,主张构建以和合文化为显著特征的中华文明海外传播路径,树立出海、走进、入心的传播理念,依托政府、社会、个人等传播主体,创新可视化、仪式化、场景化的传播方式,全方位全天候全路径向世界传播和合文化。中共天台县委党校丁静静《和合文化国际影响力:价值基础、实践探索与提升路径》认为和合文化为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提供了价值基础。台州市依托和合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多元主体聚合、强化平台效应、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等举措,积极推动了和合文化的国际传播。她建议政府后续能够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动员全民合力;扩宽传播渠道,增强文化辐射力;优化传播内容,增强文化吸引力;提升和合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和合文化之脉络源流”分组交流,主要围绕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文化中蕴含的和合思想展开探讨。
在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和合文化层面,南阳师范学院吴信英副教授《孔门七十子礼乐和合思想研究》以近年郭店简、上博简等新出文献为支撑,把礼乐和合的关系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和而不同,即礼与乐在作用范围、程度上存在差异;二是和同,礼、乐虽有不同,但二者缘情顺性,在来源、功能与旨归诸多面向达成一致;三是和合,礼、乐相互区别而又相互依存、渗透、补充,在共生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思想层面一体化的深度和合。中国矿业大学胡可涛副教授《由“孝”而“和”:儒家孝道思想的现代价值》认为,孝道在传统伦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构成了儒家和合思想的根基。践行孝道是个体修身的必由之路,也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以孝道为根基,借助于“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为仁之方”,孝道可以逐步发皇为“博施济众”的“仁道”,进而可以成为家庭和睦的“源泉”、社会和谐的“干橹”,亦可成为维系世界 和 平 的“甲 胄”。渤 海 大 学石颖琪《论 荀 子 之
“和”》认为,荀子之“和”可分为自然原则、政治准则、道德理想、行为方法等四类之“和”。荀子之“和”不仅贯通了形上之天与形下世界,还兼顾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两重效力。
在佛教中蕴含的和合文化层面,中国人民大学李勇强教授《荆溪湛然的和合思想》梳理了佛教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的和合思想,认为其从和合的维度,创造性地阐释佛教的般若学说、缘起学说等基本要义以及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圆融三谛、止观双运等宗门要旨,体现了湛然和合思想与天台宗乃至佛教基本思想的和合一体。湖南农业大学高弘毅《和合文化视域下的五台山青黄教并存研究》聚焦五台山汉传佛教(青教)与藏传佛教(黄教)的共存共生现象,认为青黄两教在五台山彼此碰撞、交流、吸收,和合共处,最后成为不可分割的五台山佛教文化共同体。五台山这种兼收并蓄的文化发展观、美美与共的文化共享观,对于当下的新文化建设,搭建各民族、各国家交流的文化舞台,具有比较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道教中蕴含的和合文化层面,河南师范大学李小龙副教授《试论南宋天台灵宝派的自我建构》围绕宋代浙东天台灵宝派提出“五译成书品”展开讨论,即天台灵宝派认为云篆天书经过五次转译变成现世文字,此观点一方面意在彰显天台山的神圣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反映出宋代灵宝派为整合三洞信仰做出的努力。烟台大学王娜《明代道教南宗典籍在丽江的流布及其对木氏土司的影响》认为,道教南宗典籍在丽江的流布对木氏土司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加强了木氏土司家族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从而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不同文化在丽江的融合发展。临海市博物馆馆长陈引奭《〈崇道观碑文〉与三教和合理路探析》在对《崇道观碑文》的存佚情况稽古钩沉的基础上,根据碑文内容,进一步探析雍正当年在台州兴建紫阳道观、修缮国清寺,敕封和合二圣与紫阳真人且整理其诗文与学说的用意所在。同时,探讨了紫阳真人、和合二圣及三教圆融、和合归一学说的地域意义、人本价值与当代作用。山东大学赵泽锋博士《止观与丹道:和合视域下〈太乙金华宗旨〉新诠》认为,《太乙金华宗旨》采用止观法,既体现了道教内丹术的历史传承,也说明当时佛道教的宗教修行者在具体实践中融合了彼此的修炼方式,这一过程体现了一种既有历史传承又有动态结合的宗教和合状态。
中共天台县委党校张密珍教授《略论天台山儒、释、道三教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站在天台山和合文化的视角,对儒释道三教和合的典型形态作了分析总结,她认为天台山和合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三教和合为基础的社会和谐,不仅在儒家文化中包含着和合思想,而且在天台宗与中国道教南宗以及民间文化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在天台山,儒、释、道三教睦邻而居、互相辉映,民俗民风南北互融、相辅相成,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和开放的品格。
台州学院王刚教授《寒山诗的英译和跨文化阐释》以文学翻译为视角,认为翻译即阐释,因而寒山诗的英译也必然与跨文化阐释紧密联系,其中尤以禅宗文化、和合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最为明显。谢菲尔德大学杨轲玮、台州学院杨供法副教授《试析“人心和善”道德观的人性论基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性论为例》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人性论思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以马克思的人性论为哲学基础,同时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性具善恶”思想形成的,是“两个结合”的又一典范。台州学院叶高峰教授以《音乐视角下的和合文化内涵解释》为发言内容,从音乐专业术语、宗白华美学视角、音乐交融呈现方式、艺术相间四个角度来探讨音乐的情感表达与和合内涵。三位学者的发言从文学、哲学、艺术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和合文化的思想源流。山东大学陈坚教授针对以上学者的发言,认为和合文化研究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心性论问题、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天人合一问题,以及天台山和合文化的独特性问题,这是学者必须去深入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罗争鸣教授也认为,和合文化是有不同层面的,其中一个是民俗民间的层面,比如和乐、喜庆,是民间老百姓的面向;另外一个面向,是知识阶层的,就是儒释道文化层面,从义理的角度、从心性的角度去谈和合。
本次“2024 和合文化全球论坛——理论学术创新分论坛”收录了50篇会议论文,邀请了众多专家及论文作者进行了研讨交流,成果丰硕,特色鲜明。一方面,研讨会深入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合思想,追溯其脉络源流;另一方面,研讨会就和合文化及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话题,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话语权的构建、和合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合文化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展开讨论,兼具宏观理论的探讨与微观实践的探索,彰显了和合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