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桐江论道”第十三讲“仁学与道德”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台州儒学院与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讲座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向世陵担任主讲嘉宾,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教授、博导陈明担任与谈嘉宾,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台州儒学院院长何善蒙担任与谈嘉宾,浙江省委党校讲师、台州儒学院副院长叶达担任主持人。
讲座围绕“仁爱与礼法”“行‘仁义’的‘道德’张力”“儒道之‘仁’道与‘不仁’道”“‘生生’‘和生’与天人的‘弗违’”四个部分展开。向教授指出,仁学与道德在传统社会密切关联。作为一种学术形态,仁学是充满哲学智慧而内涵十分丰富的思想体系,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仁者“爱人”,“爱人”的情感和责任本来生自有仁德之人。孔子承接先前的仁学文化,在规范的意义上正式创立了仁学,又注重人的德行修养,提倡以德治国。于是,讲“仁爱”就要讲“道德”,又从爱人联系到爱民、爱物,注重“生生”,出现了“仁义”的与“非仁义”的不同的“道德”要求,并牵连到儒、道、墨、法等各家仁说。儒家坚守的“仁义道德”后来成为了中国社会衡量善恶是非的基本尺度;而道家宣扬“非仁义”的或“不仁”之道也有自身的价值。

在与谈环节,陈明教授指出讲座以儒家为核心,在与先秦子学的对比中,展现了儒家仁论的深层特质与发展机理。与宋明理学中存在将道德降格为抽象原理相比,先秦儒家仁论对重思道德和天人关系内涵具有积极意义。

何教授指出,讲座对仁爱道德等概念阐释有着丰富的历史材料作为支撑,且不仅仅停留于概念梳理和范畴研究,更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思考,展现了将中国传统与当代生命相互贯通的学术追求。

本次讲座系统呈现了先秦儒家仁义道德观念的深层内涵与发展脉络,对当代社会如何理解道德的价值与地位,以及如何对传统道德伦理观念进行创造性诠释与创新性建设具有积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