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新闻资讯  >  正文

“大唐诗路 秦晋和合”研学旅行之一:白莲传香积古刹,青龙兴善启真言

来源:望潮新闻      发布时间:2024-07-13      点击数量:

“大唐诗路 秦晋和合”考察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唐诗之路研究院),其中有研究院的行政院长王正教授、执行院长李建军与胡正武教授、副院长高平与杨供法教授,研究院下属的儒释道研究所的所长屈燕飞副教授,以及台州和合文化国际传播中心的主持人记者晨曦。

image.png

7月5日,考察团成员陆续抵达西安,当晚简单见面、餐饮之后即至下榻酒店附近的大唐不夜城观光。晚上11点,不夜城园区内依然熙熙攘攘,复古与时尚并存,欢歌与笑语齐飞,俊男靓女们身着唐装汉服摩肩接踵,置身其中,令人不知身在雄汉还是盛唐。于此可见西安作为旅游城市其休闲产业之发达。

壹、香积寺 

6日上午考察中国“佛教八宗”之一的“净土宗”祖庭香积寺。香积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子午谷正北,南滈河而北樊川,西潏水而东神禾,地势高峻,气象雄伟。香积寺名源于佛典《维摩诘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

wps_doc_10.jpg

香积寺

净土宗开宗之祖善导大师终身信、愿、行合一,教化众生无数,其德行如香遍行宇内,闻者皆得感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传说即与之有关。高宗时期,大师还奉敕修建洛阳龙门石窟之卢舍那大佛。去年7月27日,我们考察洛阳唐诗之路时,无不为大佛之宝相庄严所震撼。

善导大师像及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wps_doc_12.jpg

《善导大师往生一千三百年纪念赞词》,赵朴初撰并书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善导大师圆寂,弟子修建香积寺和大师供养塔,使该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首个道场。塔成后,高宗赐舍利千余粒,武后也亲临礼佛。后经安史之乱、会昌法难,逐渐衰颓。清乾隆、光绪二朝曾予整修。1975年之后,几位方丈陆续修建法堂、僧寮、天王殿、钟鼓楼、山门殿、广场、碑廊、念佛堂、五观堂、善导书院、净土文化展示馆等。该寺亦被日本净土宗视为祖庭,1980年日本净土宗供养香积寺一尊善导大师木雕贴金像、法器和石灯等,中日两国佛教界联合在寺隆重举行善导大师圆寂1300周年纪念法会。我们进寺考察时,正值寺僧举行法会。梵呗之声时高时低,时徐时疾,连绵不绝,如大海潮音,激荡人心。寺内最古建筑为供养善导大师的崇灵塔。该塔原十三层,以砖砌成,楼阁式兼具密檐式仿木结构。现因年久残破,存十一层,高33米,呈正方形,每边长9.5米,壁厚2米。塔门面南,其他三面各有圆券形佛龛,供奉着手持莲花的阿弥陀佛。塔下有沿顺时针方向双掌合十、缓行念佛的信徒或游客,神情肃穆,令人起敬。

崇灵塔及其三面阿弥陀佛玉石像

寺内天王殿雕像给人印象深刻。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背面供奉韦驮天尊,因此得名。天王殿最初多见于净土宗寺院,后扩展到其他宗派的寺院。香积寺的四大天王雕像皆为坐像,且脚踩鬼神,再加手持宝物,怒目圆睁,浑身洋溢着金刚伟力。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寺内到处可见的石碑、楹联,诉说着这座古刹的盛衰往事与佛教的处世智慧。而主干道边所供养的两块巨大陨石,则以无尽的宇宙奥秘与磅礴的太空能量,与古往的高僧大德一起,带领众生去参详宇宙人生的真谛。唐代有不少关于香积寺的诗歌,其中最出名的无疑是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该诗颈联以炼字精妙而得到历代诗论家的好评,而尾联的“安禅制毒龙”则更富深意,意为以静坐冥想的参禅之法制服内心的恶念邪思,使心灵得到净化。这与净土宗的教义一脉相承。

香积寺香客众多,其中有不少年轻人。现在有人嘲弄他们说:“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我觉得对此大可不必担心。年轻人选择上香求佛并不代表他们不上进不求己,而是在学习工作之余选择了一种寻求内心平静的方式,有助于放松减压,缓解焦虑。你怎么知道他们祈祷时不是祝愿自己学业事业进步,亲友健康平安,国家繁荣昌盛呢?而且这也是一种社交方式,可以促进亲朋好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也是在佛殿里。“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年轻人上香时这样祈愿不是挺好的吗?

香积寺上香


贰、兴善寺

下午,我们一行先后考察了密宗的祖庭兴善寺与青龙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此即所谓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大兴善寺是密宗的祖庭,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地位极高,是隋唐时期的皇家寺院,《长安志》即称“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号曰大兴佛殿,制度与太庙同。”

大兴善寺始建于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原名“遵善寺”。隋文帝开皇年间扩建西安城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将城名“大兴”与坊名中的“善”字合而为一,赐名大兴善寺,所以寺名中的“大”字与“大华严寺”、“大法华寺”等中的“大”字不同,后者中的“大”字是寺名的修饰语。隋开皇年间,印度僧人阇那崛多、达摩笈多等先后来长安,在大兴善寺译经弘法。唐开元年间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驻锡该寺,设坛译经,依《大日经》《金刚顶径》研习,后经一行、惠果等高僧之弘扬,终成流布广泛、传承久远的密宗,又称唐密。密宗的特色在于一“密”字,‌重视神通、‌鬼神、‌瑜伽‌及神秘体验,‌在师徒间一对一秘密传授,故称本派为“密教”,‌其他宗派为“显教”。‌因其是大日如来的真实言教,故密宗又称真言宗。唐代后期日僧空海、圆仁、圆珍等来长安学成后,将之传至东瀛。

唐玄宗至文宗时期,大兴善寺极受朝廷重视,如不空大师为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帝师,又曾于寺内行息灾咒法,设灌顶道场与戒坛,首开华夏灌顶之风。该寺也是诗人们研习游赏之地,卢纶、崔涂、郑谷等皆有名作。但从唐武宗法难之后,寺即一蹶不振,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恢复。1945年,太虚大师等人在大兴善寺创设“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1955年政府拨款大修,后又不断修缮,现在规模已居西安众刹之首。

兴善寺虽只是3A级景区,但其景观布局依然值得称道。该寺是典型的城市型寺观园林,坐北朝南,廓周呈回字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延中轴线进行规划,主轴序列建筑依次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东西禅堂、后殿法堂等,偏殿建筑如钟鼓楼、地藏殿、文殊普贤殿等则对称布置于中轴两侧,可见其景观序列体现了佛教教义的整肃宏大。

大兴善寺的山门为两层歇山式建筑,寺门为拱形门洞,其正上方镌刻“大兴善寺”四个金字,最上方则是“密藏宗风”的牌匾。寺门东西两侧分别刻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山门对面的人行道上,平放一个密宗法器——巨型金刚降魔杵的雕塑。金刚降魔杵为金刚藏菩萨持有,代表智慧和力量,可用来修降伏法。杵两头呈灯笼状,内含三棱尖刃,锋利无比。

wps_doc_23.jpg

金刚降魔杵

山门背面门楣上题有“五冈唐镇”四个大字,其来源与大兴城设计者宇文恺有着密切关系。穿过山门,沿着主轴线可依次参观天王殿、大雄宝殿、铜殿、观音殿、法堂等建筑。山门与天王殿之间为一空旷广场,广场中央为一超大铜铸香炉,其造型奇特,充满想象力:以三只象鼻支撑起整个香炉,香炉主体以两只虎首为加持,壶钮则为一头气势不凡的雄狮。

wps_doc_24.jpg

铜铸香炉

大雄宝殿供奉的是密教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如来),即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东方阿閦佛(不动如来)、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其中毗卢遮那佛象征“法界体性智”,再由其化育另外四智;东方“大圆镜智”、西方“妙观察智”、南方“平等性智”、北方“成所作智”。

wps_doc_25.jpg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后面建有一亭,原为唐转轮藏经殿遗址,现则供奉密宗护法神。亭有四面,其正面额书“大黑天”三字,表示内供专治疾病的医神大黑天。佛经称赞其“于贫穷赐福德,丰盈财富之源,五谷丰登之神,解脱疾病之苦。”大黑天具有战斗神、厨房神、冢间神与福德神这四种性格,其形象有两种:一作忿怒形,身现黑色,三面六臂,手执刀戟等兵器;一作凡人形,戴圆帽,背负一囊,持小槌,踏米袋。本亭正面大黑天形象即取其俗像,笑容可掬,甚是可爱。亭子其他三面则分别为魔利支天菩萨、大威德明王、爱染明王,其中爱染明王颇具和合意味。他是密宗明王之一,是金刚萨埵(或金刚爱菩萨)的愤怒化身。明王认为众生的染爱情欲无非是清净体性,故视众生的爱欲烦恼为菩提智慧,望其能从爱欲中觉悟,而最终开悟成佛。其思想是染净不二、脱爱生慧,故称爱染明王。本亭子中爱染明王作忿怒形,有三目,身色如日晖,头载狮冠,结跏趺坐于莲花。

大黑天及爱染明王

大兴善寺内珍贵文物众多,其中最醒目者为舍利塔。舍利塔坐落于寺院西侧,塔内供有后秦高僧、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的舍利,故其正面基座题有“舍利塔”三字。塔为六边五层楼阁式实心砖塔,整体高18米,塔座高4.4米,内设方形塔室。各层间叠涩出檐,每面均设圆券形壁龛,内有佛像。塔顶平砖攒尖,上置宝瓶塔刹。此外,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敕准不空弟子慧郎所建的不空法师纪念碑,雕梁画栋、飞檐凌空的观音殿,藏有唐宋佛像的法堂,藏有《开元三大士传略》的西禅堂等,也都值得细细观赏。2015年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应邀参访大兴善寺并留言签名,后经佛教学者接力翻译,经过四种语言转换,16日莫迪用古吉拉特语写的留言终于被破解:


自古以来,人类总是在追寻终极的安宁。相对于物质生活来讲,精神生活才是获得永久安宁的最终途径。玄奘曾经到过我的家乡,而今天我非常荣幸地来到这块伟大的土地。我的古吉拉特同乡达摩笈多曾经花费26年时间在这块土地上传播佛教经典和佛教哲学,为这里的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向为了传播佛法和提升精神而作出巨大努力的你们合十致礼。

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只能意味着战争。

纳伦德拉 · 莫迪


赵朴初先生曾提出佛教是建立良好国际关系的“黄金纽带”的观点。莫迪总理高度评价佛教在追求精神生活的安宁、传播智慧以消弭战争方面的重要作用,与之异曲同。

寺内还有两座碑值得关注,两碑分别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乾隆五十六年(1785年)所建。书法方面,亦有二人需提及。一位是清光绪皇帝。1900年,慈禧太后为避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侵华,挟光绪皇帝遁至西安。光绪这个可怜的政治囚徒虽然整日愁容满面,精神不振,但在此栖遑心境中,依然奋力写下“觉悟众生”四个大字,现作为匾额悬于法堂之上。他虽幻想以佛学觉悟众生,但冥顽不灵的亲爸爸岂是佛学觉悟得了的?其悲惨结局令人唏嘘。另一位是康有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康有为游览大兴善寺,目睹战后破败景象,即兴作诗道:“晋隋旧刹畅宗风,翻译经文殿阁雄。惆怅千房今尽毁,斜阳读碣证真空。”并留下“应无所住”的题字,字体与其在我们天台山高明讲寺的题额完全一致。

wps_doc_28.jpg

应无所住。康有为书

wps_doc_29.jpg

浙江天台山高明讲寺题额。康有为书

如前所言,大兴善寺在中日文化史上也有崇高地位。1985年,日本空海大师同志会参拜其密宗祖庭大兴善寺时,赠送黄铜地藏菩萨像。像立于文殊殿和普贤殿之间,已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在大兴善寺,这一中印、中日佛教文化深度交流的皇家寺院,我们可以处处感受到人类文明交往之川流不息、无法抗拒的雄浑力量。


叁、青龙寺

大兴善寺考察完毕,我们随即转至青龙寺遗址博物馆。隋文帝开皇二年(528年),青龙寺建于唐长安城的新昌坊南隅(现位于西安东南郊铁炉庙村北),原名灵感寺,唐睿宗景龙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会昌法难时被废,翌年五月恢复,改名护国寺,直至北宋元祐元年(1096年)以后,寺院再次荒废。值得庆幸的是,2012年5月18日,在其遗址上新建了青龙寺博物馆。根据历史文献和发掘资料来看,今发掘遗址仅占当年青龙寺总面积的七分之一;青龙寺曾有上中下三院:经藏院、东塔院、传法院。在唐代青龙寺比朱雀大街以西第二街延康坊的西明寺还要大,而西明寺已“十院,殿舍四千余间”,则其规模可以想见。

wps_doc_30.jpg

青龙寺遗址

wps_doc_31.jpg

青龙寺遗址博物馆

日本著名的入唐八家,其中六家(空海、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宗睿)先后在青龙寺受法。青龙寺也是诃陵国僧人辨弘、新罗僧人惠日等从密宗大师惠果学习之地。该馆陈列内容以隋唐时期青龙寺对外文化交流为主线,通过遗址的出土文物、建筑遗存等实物展示中外文化交流历史。博物馆由仿唐式古建主楼古原楼、东西配楼和古原楼广场组成,总建筑面积3164平方米,陈展面积848平方米,共分三层。遗址博物馆北门、古原楼、惠果空海纪念堂在一条南北纵线上。我们拾级而上,越过三层台阶到达入口进入馆内,此即气势雄伟的古原楼。

青龙寺遗址坐落于乐游原。唐时乐游原是长安城内的高地,因风景殊胜而成为社会各阶层登高赏景、拜佛宴饮的胜地,正如刘得仁《乐游原春望》所云:“乐游原上望,望尽帝都春。始觉繁华地,应无不醉人。”白居易曾居住寺中,写有“丹凤楼当后,青龙寺在前。市街尘不到,宫树影相连”(《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的诗句。当然,落寞失意、为国担忧者亦可在此远眺夕阳与太宗昭陵,一抒怀才不遇之情,晚唐小李杜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乐游原》)与“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可为明证。“古原楼”匾额题为“乐游原”,故其名应来自义山诗。

wps_doc_33.jpg

古原楼

古原楼即青龙寺遗址博物馆核心区。楼有三层,一楼展示唐代青龙寺遗址沙盘和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其中有汉代的几何纹方砖,唐代的莲花纹与手印纹方砖、鸱吻与鸱尾、各种形状的瓦当等。引人注目的是台基面上四角陈放的狮形卧兽石。中国的狮雕一开始就遗形取神,充满神异色彩,这是由于当时工匠认为狮子似虎,并根据神话传说,采用浪漫手法,塑造出高贵威严、能够驱魔的灵兽形象。这四个石狮皆为卧形,造型各异,殊为珍贵。

狮型卧雕

二楼为空海史迹展。空海(774—835),日本赞岐多度郡(今香奈川县普通寺市)人,灌顶名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幼年习儒,长而研佛,804年作为请益僧随遣唐大使藤原葛麻吕入唐,在长安城先后入西明寺、青龙寺,广泛涉猎中国各类经典,尽得密宗大师惠果大师真传。其汉文学、书法造诣极高,以致大师圆寂后奉唐宪宗命撰写碑文,书法与橘逸势、嵯峨天皇并称“平安三笔”。于唐代文学而言,其归国后所撰《文镜秘府论》乃唐代诗学著作之渊海,许多中国失传的六朝至唐代诗论都可在此觅得。友人卢盛江教授的《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是国内研究该著之扛鼎之作,业师张伯伟先生的《全唐五代诗格汇考》也从中辑取多种珍贵文献,金程宇兄的《空海汉文学著作注本丛刊》汇编十九种稀见空海汉文学著作注本出版,为探索中国古典学之域外传播、中外文明之互鉴与对话作出了新贡献。空海史迹展的实物图片大部分来自日本捐献,图片分为空海生平、空海入唐、空海回国、追寻空海等部分,实物则有青龙寺遗址出土的瓷盘、香炉与日本友人赠送的密宗法器五环锡杖等,此外还有空海著作集与书法真迹的仿作。

惠果、空海画像

唐密惠果传承图、空海书法作品《风信帖》

三楼为隋唐文物展。展品主要为青龙寺遗址出土石器陶器,有北朝青石四面开龛造像,唐代圆雕罗汉石像、白石坐像、释迦造像、石伞盖、石经幢顶以及碗、盂、罐、瓦当等。昔日青龙寺的鼎盛景象,我们只能从此断瓦残像中想象一二了。

唐代石雕佛像

从古原楼出来,即可见“惠果空海纪念堂”。该楼于1984年9月8日由日本真言宗各派总大本山捐资倡修、中国佛教协会和西安市有关单位协作,在旧殿遗址上修建而成,是西安市第一座复原的唐代建筑。堂前左右各立一碑,一为西安市修复青龙寺复委员会所撰《惠果空海纪念堂记》,一为空海所撰《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阇梨惠果和尚之碑》。堂的左前方为惠果授书空海的铜像,惠果正坐,手捧经书,空海则俯身伸手拜领。惠果面容清癯,表情庄重,空海身形清秀,目光虔诚,在此授受之间,完成了真言宗从七祖向八祖的神圣传承。

wps_doc_39.jpg

惠果空海雕像

堂的正对面立有世界和平祈念塔,塔前立有大日如来铜像,两侧为地藏、观音二位菩萨。大日如来是密教最上最根本之佛,由于青龙寺未建大雄宝殿,其像只能供奉于此。塔东建有一座三层高、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的木质阁楼云峰阁,阁东即为著名的空海纪念碑,由日本国香川、德岛、高知、爱媛四县捐资修建,1985年5月19日完工并举行落成典礼。纪念碑身高10米,通体采用汉白玉制作而成。整个纪念碑由碑座、碑顶、栏杆即周围四个圆形石灯构成。碑顶是密宗所持有的法器造型“五轮塔”,自下而上依次代表地、水、火、风、空,外栏板上刻有波浪形图案,表示空海是冒着万死一生、劈波斩浪而来。“五轮塔”顶端的“空”与栏板上的“海”隐含了大师的名字,周边四个球形石灯代表了其家乡四国的四个捐资县。纪念碑的整体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寓意深刻。

世界和平祈念塔

青龙寺除了上面的两个纪念碑、塔,还有二碑一像值得一提。这两个碑一个书有“中日友好世世代代”,一个书有“日中友好源远流长”,表达了两国民众祈愿和平、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像则为空海三十一岁入唐求法时的形象。空海右手持锡杖,左手托法器,目光下视,面色温和,已显宗师气象。其脚下一立一坐的两个赤身小沙弥,煞是可爱。去年7月27日,我们赴洛阳白马寺考察时,也仔细研究了清凉台西侧的空海雕像。白马寺的空海雕像是1997年为纪念中日友好二十五周年,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向白马寺捐赠的。该像立于竹林中,材质为青铜,亦手持锡杖,身材比青龙寺的更加壮实。

青龙寺空海石像及白马寺空海铜像

青龙寺不但是佛教文化研修的圣地,而且还是赏花胜地。古原楼东面有一花园唤作牡丹园,从东门进院亦可直接抵达。每当暮春时节,百花凋零,唯牡丹断后,独放风华。刘禹锡《赏牡丹》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一诗道尽牡丹所兼具的妖、格、净、情四种风采。也唯有亲眼品赏牡丹之王者风范,才会理解白居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牡丹》)之慨叹。不过有意思的是,青龙寺的牡丹并没有樱花更广为人知。1986年,日本友好人士在捐资修建空海纪念堂之后,又从全岛征集11个樱花珍贵品种,数量达千余株赠与青龙寺。每年三月中旬至四月中下旬,从早期的彼岸樱、八枝垂樱、野生樱、染井吉野,到中期的一叶、杨贵妃、郁金、松月,再到晚期的普贤像等十几个品种的樱花排好队似的,依次展示她们最美的风姿。现在青龙寺的樱花品种已达上百种,该寺也入列全国十大赏樱胜地。遗憾的是,我们此行来的不巧,没有赶上姚黄魏紫们争奇斗艳的盛景。元稹《折枝花赠行》云:“樱花树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我们的唐代诗人们真是深情啊!

站在青龙寺的山门,亦即古乐游原的高地远眺,周边高楼鳞次栉比,康庄大道纵横交错,遥想大唐王朝鼎盛时期“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的动人景象,不禁令人顿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往者已矣,来者可期,中华民族有足够的胸怀与能力吸收消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包罗万象、体大思精的佛教已被我们完全本土化,并以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等派别的形式向世界各地传播,遑论其他民族的宗教、哲学、艺术、科技与各种制度。我们应该相信这是一个呼唤巨人,也能产生巨人的时代。

文:高平/图:高平/审核:望潮新闻/责任编辑:和合文化研究院